一夜的大暴雨后融创配资,昨天,也就是7月29日,我到潮白河的大堤上看涨水的情形。因为7月23日开始的连日大雨,7月27日下午3点,北京启动密云水库泄洪。密云水库是北京最重要的防洪供水水库,也是华北地区关键的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这也是密云水库首次大规模泄洪。
2025年7月29日,北京密云区,密云水库开闸泄洪。
潮白河在密云水库下游,泄洪后,水头一天后到达我家附近的下游市区,加上一夜的暴雨,两股水流汇聚入河。大堤上,每个通向河畔的路口都停着防汛车辆,闪着警示灯,防汛人员冒雨值守。我只好骑着车跨省去河北燕郊,去潮白河的大桥上看河水。
十年前潮白河的河床一直是干涸的,即使夏天也难形成径流。挖沙人把河床被挖出一个个深坑,坑里虽然有积水,但在河床里绕过坑,还是能走到对岸去。后来河沙开采被禁止,再后来河道口里放了水,潮白河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观。整条河被一座座橡胶坝拦截成玉带般的大水池,除了下大雨还是很难形成径流。
但今年的情况大不一样,自春天开河,潮白河的水就流动起来。上游密云水库一直在稳定地提供水流,密云水库也是北京的水源地,生活用水5元/吨,全年流淌活水,真是让人欣喜。
河水流过通州和燕郊间的潮白河大桥(邢海洋 摄)
密云水库建成于1960年,一直是华北最大的一盆净水。即使2023年台风“杜苏芮”给京津冀带来持续3天的大暴雨,密云水库也在全力接纳上游水流。实际上,建成以来,密云水库还从未泄洪过。
昨天我特意去看涨水时,还没到大桥,就听到了水声——奔腾的轰鸣声。这里是橡胶坝的下游,本来河水漫过平坝后,在下游又会在河道里依地势分流、汇流融创配资,水流间的沙垅上,平时长着茂盛的苇草,很像湿地景观。可这次,我上了桥,眼前的一幕惊掉了下巴,河水完全盖住了滩涂,漫到岸边的石砌的护岸,400米宽的河槽间挤满了浊黄的洪水,翻腾着向前涌动。这难道是北方的河吗?真是我平生少见。
后来遇到了测量水流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流量超过了1000立方米/秒,一小时3600秒,一小时流走360万立方米,一天则是8640万立方米。这还是保守估计。今天(7月30日)我再去看水,泄洪水流依旧,两天多至少从水库卸掉两亿立方米的自来水。
不到万不得已,北京怎么可能放掉如此多的水源?要知道,1998年全国大范围洪水,密云水库提前放空迎汛,结果北京水源持续告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直到南水北调以南水补充,库容水资源警报才解除。
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两河”一条是永定河,另一条便是潮白河。但自从两条河流上游分别建设了官厅和密云两座水库后,就尽在人类掌控中,存在感“严重”不足。
当密云水库也要开闸泄洪,对于一个曾经极端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意味着什么?密云水库的上游是白河和潮河两条支流,两河均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在水库汇合,出库即成潮白河。潮河和白河的大部分流域在河北,流经密云的距离其实并不长,但这一次主流的看法是,造成密云水库暴涨的雨水,还是北京密云县这一片面积并不广大的浅山区域,也就是集雨区面积不大,更足见降雨密度之大。
密云的雨前后下了7天。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密云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566毫米。7月27日3时,密云水库迎来了建库以来历史最大值的洪峰,每秒钟入库流量6550立方米/秒,远超过了1994年的纪录3670立方米/秒。短短几天内,密云水库累计入库水量达8.1亿立方米。而自1961年建成以来,60年来密云水库向北京供水约280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亿立方米。一次洪水足够它“完成”一年的供水任务。
2025年7月28日,北京密云区新安庄村,航拍视角显示,强降雨过后,受损的建筑。
密云这一次的雨为什么下得如此猛烈?今年中国的台风来得晚,但自七月份出现之后却又非常密集,7月下旬中国东部沿海同时出现三个台风,“范斯高”、“竹节草”、“罗莎”。三个台风互相影响,向陆地连续输送水汽,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地静止在日本和韩国上空,台风带来的水气进入陆地后,在副高边缘转向北流动,这就在我国的东部形成了由南向北纵向的水汽输送渠道。
中国的东部,黄淮海大平原一马平川,水汽直到北京之前都是毫无阻拦的,可一旦越过城市进入山区,在向内蒙古高原的爬升过程中,上升的水汽遇冷凝结,就会下起地形雨。
即便如此,密云所在的燕山低山地带所爆发的强降雨,仍然和过去的台风地形雨有所不同。很多人应该都注意到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中国的北方,还没有进入汛期就已经湿热无比了,那情形就如同南方的蒸笼状态。从降雨和温度历年的趋势变化,不难看出北方的夏天越来越南方化了,雨水多、潮热,体感温度高,夜晚仍是闷热的。
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激发出空气的强对流运动,强对流带来更激烈的暴雨过程,这也是南方多暴雨的原因。7月26日晚,已经下了三天雨的北京北部,出现持续强对流,对流的下沉气流向北流出时受山地阻挡,出流不畅,向南流出则迎头撞上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南来暖湿气流,从而激发新的对流,替换原先对流,形成了列车效应——如同一列载满雨水的列车,一节节地倾倒。此外,高空存在稳定且方向一致的引导气流,促使对流云团沿相似路径持续生成与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列车效应。
在潮白河上观察洪水时,大堤上守堤的大爷和我聊起北方的夏天越来越像南方,气候变化成了老百姓的共识。可惜跟北方暖湿化伴生的并不是总风调雨顺,气候更宜人。而往往是极端的天气过程。今夏海温较高,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温普遍达到28℃以上,较高的海温为台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副热带高压则持续偏强偏北,北方早早地就进入了雨季,雨水也较去年更多。
《血谜拼图》剧照
截止到7月29日,北京的降水已经达到533mm,去年同期还只有328mm。放大到更长的时间线,北京的年降水量呈现出明显偏多的趋势,2000-2020年间北京年平均降水量为 534mm,年降水量波动范围为410-711mm。可2021年就达到924mm,2022是个相对干旱的年份,482mm,随后2023年又达到727mm,2024年更高达782mm,均超过2020年前20年的极值。
当北方的暖湿化形成了趋势,除了不再很缺水,我们不得不防范更多的气象风险。
写到这里,突然听到俄罗斯勘察加半岛外海发生8.8级地震的消息,中国海岸带又要防范海啸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那是一个9.0级别的地震,海啸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外传播开来,虽然离泰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海滨度假地很远,但因为对地震级别误判,警报未及时发布,20余万人被海啸吞噬。
地震的能量以海啸的方式传播,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与喷气飞机飞行速度相似,是可以预警的。
中国的外海有宽广的大陆架融创配资,不利于水波的传播,勘察加半岛传出的海啸来到中国的海岸力道会降低到危害很小的程度。我国台湾岛的东部却是深邃的海沟,海啸会稍高,是最需防范的地方。
大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