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紧紧抓住民生头等大事和人才第一资源,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感和走在前列的使命感,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各地各单位积极作为,诚意满满,拿出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薪酬、岗位和人才政策,广纳英才东兴资本配资,成效初显。截至7月中旬,广东已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进一步夯实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
而在吸引人才的同时,我们更需警惕“过客效应”——一些城市可能凭借政策激励吸引人才而来,却因城市能级被许多人视为职业发展的“临时跳板”,人才落地而未扎根,停留而未长留,这极大地制约了区域创新动能的持续积累,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破局的关键在于“留才”,而“留才”的本质,是实现人才与城市同频共振、携手前行。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人才眼中的“理想型”?首先“硬实力”要达标。比如,高效的政务服务、安全可靠的住所、便捷的交通运输、可及的创业就业机会,都可能成为人才留下的理由。毕竟,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是人才留下来的基础。对此,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就业有补贴”到“创业有扶持”“创新有资助”,再到“求职有住所”“落户有补助”,政策贯穿就业、安居、创业全链条。如广州市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子女入学、购房购车、医疗保障等一系列便利服务;潮州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超1100万元等。城市唯有拿出诚意,重视人才引入的第一次、第一站、第一年,与人才共担起步成本,才能让人才从“走得进来”变“留得下来”。
要让硬实力抗打,靠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有持续性锻造和投入。真正能给人才带来底气和安全感的,是可持续性的发展支撑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庞大的青年人才流入背后,是产业与人才的深度共鸣——“留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这就呼唤城市持续在产、才、城融合上深度探索,为人才提供清晰的产业定位、完善的产业基础,以及优渥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创业氛围。如此,人才看到的就不仅是当下的机遇,更是与城市价值共生、风险共担、成长共享的光明未来。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正是他们愿意扎根的最坚实的根基。
除了有“硬实力”,更需要有“软支撑”。过去,城市人才政策往往聚焦于户口、住房补贴等显性福利,而如今,必须看到,人才的流动逻辑已悄然变化,青年人才在选择城市时,更看重城市的生活体验、文化氛围。一片夜景、一座地标建筑、一顿干净暖胃的早餐,都可能成为人才留下的理由。如汕头以非遗表演“英歌舞”助力“汕头人才周”、全国首个“中国潮玩之都”东莞在人才招聘会上以潮玩形式呈现城市元素等,无不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化标签”正在成为留才的一大助力。未来城市竞争落脚点在“品质”东兴资本配资,要注重在生态治理、文化塑造、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投入,为扎根于此的各路人才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着力实现从“政策留人”到“环境留人”的质变。
人才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孤立任务,而是整座城市的系统工程。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要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宜居宜业”的人才乐土,以友好之城待有为青年,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作者:肖安琪)
编 辑 | 黄佳婷
责 编 | 黄盛群 刘 英
美 编 |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
编 审 | 谢 晓 周运华
投稿邮箱 | yjyz003@163.com
— END — 东兴资本配资
大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